筆者初心
拓展訓練在中國近30年的蓬勃發展,它新穎的培訓方式和爆棚的培訓效果,影響了整整一代企業人。
有些人被它影響終生,筆者在從業22年的時間里,身邊的組織和個人發生的故事精彩紛呈。
從未想過要將這些故事整理并公之于眾,但疫情反反復復,時間終是多了出來,那就整理思緒,將那些“故事”呈現給吃瓜群眾。
一是試著請各位看官從更多角度了解“拓展訓練”這個行業;
二是試著厘清“拓展訓練”這玩意在組織發展的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三是試著分析如何將“拓展訓練”合理的應用到您的組織和企業中。
“拓展訓練”是什么?
先來聊一個曾經的熱詞----“體驗”。這個詞看官們早已耳熟能詳。在中國,這個詞是從2005年開始被真正叫醒的。從此,體驗經濟、用戶體驗、產品體驗等詞經常出現在媒體上,“體驗”這個詞儼然成為社會流行詞,各行各業不跟“體驗”這個詞沾上邊,似乎都不夠時尚,拓展訓練也不例外,因此,拓展訓練也被稱為“體驗式培訓”。
那些年,很多同行公司改稱自己為“體驗式培訓機構”,拓展訓練這個用詞漸漸淡出視線,以至于如今已無“拓展訓練”(至于為啥叫團建,筆者后續再詳細分析)
何為“體驗式培訓”?
體驗式培訓源于二十世紀初,當時教學模式多是捧讀教科書和課堂授課,但此時卻有一位德國教授庫爾特•哈恩提出自己的想法,十八世紀大學教育剛開始時是沒有教科書的,學生學醫從解剖開始,學農從種植開始,學哲學從辯論開始,一切知識都源于實踐。庫爾特覺得,這如同學游泳、學習腳踏車,因為經驗來自親身體驗,就會深刻得終身不忘。于是,他希望建立一所學校,以“從做中學”的方式來實踐他的教育思想。
1920年,庫爾特•哈恩在德國成立了Salem學校。然而因為他的教育思想和納粹主義相沖突,猶太裔出身的他不得不放棄剛剛開始的事業,流亡到英國。
1934年,Kurt Hahn和Jim Hogan(英國教育家)和Lawrence Holt在英國威爾士的Aberdovey創辦了Gordonstoun school,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觸礁后的生存技巧,明顯提高了海員的生存率。二戰期間的大西洋戰火飄搖,德國的潛艇經常潛伏在大西洋深處攻擊盟軍的艦隊和護航的船隊,每次攻擊總會有大量船員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遠離大陸,絕大多數的船員不幸犧牲了,但仍有極少數的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磨難后終于得以生還。當軍部對活下來的船員進行收編時,他們驚奇的發現,這些活下來的船員并不是他們所想象的身強力壯、年輕的船員,而是那些有家庭、有孩子、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和生存意識的人,這些人有豐富的生存經驗,有很多不一樣的品質:包括團隊的協調和配合。于是,軍事專家得出一個結論: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生存下來的不是身體素質,而是頑強的生存意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Kurt Hahn在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
1941年,Kurt Hahn在威爾士建立Outward Bound 戶外學校。叫做“開往外地”的學校,由于外展訓練這種非常新穎的培訓形式和良好的培訓效果,很快就風靡了整個歐洲的教育培訓領域并在其后的半個世紀中發展到全世界,目前這所學校已經成為世界最知名的體驗式培訓機構。
這是體驗式培訓的發展與變遷。巧的是,2005年,中國進入體驗經濟時代,體驗這個詞被喚醒,“拓展訓練”被改稱為“體驗式培訓”,莫名和國際接軌了,巧吧?
從業這些年,經常有客戶、朋友會跟筆者求證,拓展訓練和體驗式培訓是一回事嗎?
筆者通;貜停捍喝盏奶柦----春暉,夏日的太陽叫----艷陽,
太陽還是那個太陽,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而已。
那么新問題來了,體驗式培訓在國外已經有百年的發展歷史,那中國的拓展訓練從何而來?拓展訓練和體驗式培訓如此相像,難道是巧合嗎?筆者下期會解密!
|